我转换关键词搜索,看看依旧走在火山下,森林边,草原上的那些,过着游牧生活科里亚克驯鹿人的样子。
现实才是生猛的。狩猎,放牧,生起篝火,敲起鼓点,向大自然讨一只驯鹿,做食物,做衣服,做器具。点击上图观看,真正的游牧,从不是我们以为的诗和远方。
我转换关键词搜索,看看依旧走在火山下,森林边,草原上的那些,过着游牧生活科里亚克驯鹿人的样子。
现实才是生猛的。狩猎,放牧,生起篝火,敲起鼓点,向大自然讨一只驯鹿,做食物,做衣服,做器具。点击上图观看,真正的游牧,从不是我们以为的诗和远方。
这是2016年9月份,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博物馆里的展出的一个影像展,名为「河星守望驯鹿」,内容是1921-1932年间,内蒙古与西伯利亚的鄂温克和鄂伦春的历史照片。
又看到这些玻璃底片所呈现出来的图像了,这些像是藏在抽屉最里面的黑白照片,只要看上一眼就感觉它们有许多老故事想要诉说。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是中国惟一的一个饲养驯鹿的部族。柳芭是为数不多走出山林的鄂温克人,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美术的她一直是家族的荣耀。有一天,柳芭回到了山林,此时的鄂温克人正处于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变迁之中,和家传的神鹿在一起,柳芭感到了一些安静,但在森林里,她已经显得与众不同……
如果想要了解鄂温克使鹿部落,怎么可以没读过《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初我从内蒙古回来后才发现这本书,在亚马逊买了kindle版读起来。我记得那是10月,南方广州依旧闷热的午后,书本的字里行间像是一条隧道,隧道那头吹来北方干燥清凉的风,让人一下子穿梭回那片辽阔明亮的大地。
找到一部没有字幕文件的蒙古语电影。据说是一部首次把蒙古查坦驯鹿民族搬上电影屏幕的故事片。一向只能从别人眼光中看到的查坦部落,古老神秘,接了地气却无人间烟火。从电影里看,喜怒哀乐好像也并无差异。最终还是因为语言问题,这个蒙古的古老部落让人觉得又远又近。
在这个网站里搜集的那么多摄影作品/视频作品里,对于大家所表达出来的“民族文化保护”的这件事中,总会看到有一些用苦良心, 一些多此一举,一些惋惜忧伤,一些顺其自然等等,这些调性糅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无以名状的状态,然后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结局与答案的事。
收集了今年4月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了首届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中,有一个名为鄂伦春百年影像展的单元。我找到了它的映展目录的大部分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做了这个专题。
当你可以全部看完这些影片之后,或许,对于“民族文化的何去何从”这件事,你心里就会有一个答案。
《秘境中的兴安岭》里,黑白片短部分是1963年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鄂伦春族》,它以质朴的影像真实纪录了在山林中游猎的鄂伦春族。半个世纪过去的今天,央视纪录片频道再次走访今天的鄂伦春族,看看现今在兴安岭秘境里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虽说已经收集并看过许多驯鹿民族的影像,但是每次回头再看,都会觉得世界上有这样的生活形态很不可思议。
最近淘到一本台湾出版的,非常简单纯粹的小摄影集《现代部落》,作者是一位从蒙古去台湾的留学女生所拍摄记录。据说这位叫高娃玛日拉的蒙古女孩和家人一起开了两天的车,再骑了7小时的马,才找到自己家乡的查坦驯鹿部落。而同时,她在台湾学习生活的四年时间,也接触了台湾泰雅族和赛德克族的原住民,并把这两种原始部落影像组合起来,找寻着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也从中发现同样作为人类的都市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渐渐丢失的无形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