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北极三部曲:极度不适区 | 拍摄后记 | 创作者介绍|延伸阅读
同一地区的影像看多了,就慢慢学会从不同的记录者的镜头语言中,读到他们所要展示的不同信息。比如之前发布过,涅涅茨自治区首府萨列哈德的摄影师Sergey Anisimov的作品,展示的都是家乡的美好,无论传统与现代。
又如这次发布的摄影师金峰先生的北极三部曲《极度不适区》,每一部分的文字以及每一张图,好像都能看见我对这片冻土本就一无所知的矛盾与碰撞。
而在我对网站设定的「重建一座森林」的想象中,我也尽可能去找寻在工业时代未曾完全占领的那些,只有自然与人的时光,于是就有了文末的延伸阅读,一个人类学者记录的《极地冻原之上的日常生活》。
我曾单纯的希望再现一个没有现代气息的隐秘小站,却发现我们总是生活在当下,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转变之中,每一个我关注的角落里,过去与现在总是互相牵扯着,不适着,又顽强且独立地存在着。
I.本土涅涅茨人
涅涅茨人出生在一个亲密的帐篷里,被苏联人强行转移到公寓。在这里,一对老夫妇保留了他们牧民的生活方式。有一次,当我们驾着雪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逆风行驶了三四个小时到达一片涅涅茨人的驻地时,早已冻得七荤八素了,主人热情地迎接我们,奉上一盘看起来鲜艳多汁的浆果样的“果酱”。不过当他们告诉我那是新鲜的生鹿脑时,虽然我确实有点难受,但味道确实不错,接下来的几天,食物也几乎都是生的,极地的酷寒使得细菌根本无从繁殖。听说我是中国人时,他们非常兴奋——近些年来,因为中国市场对有所谓壮阳功效的鹿角需求日增,这些养鹿为生的涅涅茨人得以新添了一门生意。
北极冰天雪地下涅涅茨人在制作鹿茸。
一个涅涅茨牧人在驱赶驯鹿。鹿肉出售给香肠加工厂,鹿茸远销中国作壮阳药而国家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新计划让涅涅茨人的生活方式再次受到冲击。巨大的输油管道、柏油公路和门控钻塔阻挡了涅涅茨人和鹿群季节交替的游牧路线,妨碍他们寻找新的草场。
斯大林促进了北极地区的工业发展,使得许多涅涅兹人的生活被剥夺。这种影响今天仍然存在,特别是随着能源工业的发展。II.苏联时代没落的工业城镇几十年前,这里也是囚犯的流放地。比如位于北极圈160公里的沃尔库塔,就曾经是臭名昭著的“奴隶城市”,斯大林执政时期,先后将异见人赶到这里开采煤矿。斯大林死后,集中营的大门被打开,煤矿成为国有企业,许多前囚犯选择留下,成为煤矿工人,继续开采煤矿。苏联政府为那些在矿山工作的人盖造房屋,建设社区,并用高工资吸引新人,该地区一度蓬勃发展,1970年代是重要的煤矿城市之一。
这是一位采煤工人,他是弃置的极北村庄里最后10个居民之一。绝大部分人在苏联关闭煤矿后已经离去。他解释自己双眼的黑圈是因为在北极寒冷地区的地底工作超过10年时间,没有正确清洗所致。 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共和国失去了对该地区的兴趣,不再扶持北极圈内的城市和乡镇,更勿论基础设施的建设,任由人们在极端条件下自生自灭。当权者也不在意自然环境发展,工业对曾为原始土地的地区带来破坏,严重的污染极大毁损了自然景色,伤害了当地居民。
冷战以后,煤矿渐渐难以为继。每年有数千人南下寻找就业机会,本地人口急剧下降,像亚历山大这样的酒鬼趁机混迹于这些空城,寻找栖身之所。他年仅35岁,因为酗酒看起来老得多。尽管政府表示远北地区是战略重地,答应拨重金用于开发石油和天然气,但多城镇都在慢慢消亡,很难找到干活的人。
图中男子是一个在村庄居住的采矿工人及工会代表,他已婚并育有一女。他的爱人在安慰他 。
这个煤矿开采地以前是古拉格镇,位于莫斯科东北方向,在北极圈以外,那里冬季气温降到零下五十度。
居民们正在收拾行李准备搬离村庄,当地的官员正打算关闭村庄,以停止对当地提供石油与电力。
公寓大楼里的灯从中照射出来。由于室外温度有时候达到零下40度,如果温度降低几个小时,剩下的家庭就有死亡的危险。在一个叫尼科尔的小镇,镍矿排出的二氧化硫导致酸雨,使得矿山周围几公里以内的所有植物消失殆尽,一幅垂死的景象。随着矿山和工厂倒闭,贫困和酗酒成为北极地区整整一代人的标记。
许多人逃开,南下寻找未来。那些留下来的人经常不工作,他们迅速变老,年纪轻轻就死去。
III.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
过去十年,当科学家发现数十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在冻原地带,俄罗斯政府再次试图征服遥远的北方,并希望以此制约需要天然气的欧洲邻国。
在俄罗斯亚马尔地区,一架直升机飞行员飞越俄罗斯永冻层上的气田。
新的、更加现代化的工业前哨在原苏联矿山的钻探地点毗邻而立,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和采矿者受邀而来,带来昂贵的先进设备,雄心勃勃地要赚取丰厚回报。
在直升机上鸟瞰新乌连戈伊。四十年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为了勘测西伯利亚最丰富的油田,建立了这个城市。
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的一名工人在涅涅茨自治区北极苔原操作一个全地形的振动器。这辆由法国Sercel公司制造的汽车,利用地震震动来测试下面地壳的结构,以帮助勘探石油和天然气。在过去的十年里,该地区发现了数十亿吨的天然气和石油。
俄罗斯工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地区的一个钻井场工作,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存地。
工人们在稳住铁钻,在铁钻进入岩石几公里深的地底寻找一个隐藏的天然气口。
俄罗斯政府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进行能源勘探,并于2007年将一个钛制标牌安放在北极海床内,以此声称对该地区拥有控制权。
在北极冻土地带,一位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前线的工人在沐浴桑拿时,用雪擦洗自己。图片左侧的柴油箱将水加热。
这位厨师是北极苔原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唯一的女性员工。他们整个冬天都在寒冷与世隔绝的北极苔原上工作,只在春天才回到文明世界。
俄罗斯和德国的天然气企业高管欢迎访客到他们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的基地。
破冰船绕行在地球最北端的石油码头,在接近北极点的这些地方,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开通了北极海域的夏季航线。而政府和采矿公司还在暗暗希望,在未来的二十年内,进一步变暖将产生一条全年无冰的航线,那样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的船只便可畅通无阻地往返于亚洲和欧洲之间了。
鸟瞰世界上最北的石油码头。石油码头位于俄罗斯北极海岸附近,为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北极航线上的油轮提供服务,也是俄罗斯向北极推进的又一步。这两条船日以继夜不停地破冰。
集装箱里,安德烈和阿列克谢坐立不安,谈论着他们下一个在冰原上“淘金”的机会。当风刚刚平息片刻,两个人抓起毛巾,箭一样冲向有几个货柜远的临时桑拿浴室。即使在严酷的荒漠中,人类也总能找到生存乃至致富之道。现在,他们享受的热力完全来自北极的石油。
安德烈是一家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的油罐车司机。司机通常在孤立的北极苔原上工作一整个冬天,只在春天在回到文明社会。
摄影后记
2009年,国际摄影师金峰第一次动了去北极看看的念头。
“我和朋友从莫斯科出发,坐上火车一路奔北,40小时的旅程中只觉得窗外高大的白桦树逐渐变成灌木,然后看到的只有从雪中伸出来的短枝条。当黑暗围裹着冰雪景观,我知道我已经到了地球的最北端。”
他们这次的终点是沃尔库塔,一个寒冷幽暗、经历过历史跌宕的地方,过去与现在、人类与自然、政治变革与能源诱惑交织纠缠,吸引着金峰。
此后的十年里,通晓五国语言的金峰十次造访俄罗斯北极地区。他与涅涅茨人同住帐篷,同食生鹿肉和鹿脑;与石油公司的工人蜷缩在一个集装箱中等待暴风雪过去;和工业废城中的酒鬼和流浪汉一道吞下高达70度的酒精;拍摄污染之城尼科尔的时候,被便衣警察日夜跟踪。
有时,他独自一人迈着沉重的脚步,拖行在厚厚的积雪中,对身体和相机的使用达到了极限。
地球最北端的石油码头是在北极探索的各国(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极为看重之地。为了能够从空中拍摄这个地方,金峰花了三个月,打了无数通电话,写了无数封信件,向俄罗斯军方、政府高级官员和能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申请、解释,最终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特权,他的直升机飞到了瓦兰杰伊石油码头的上空。
摄影师
金峰 Justin Jin
国际著名纪实摄影师和作家。
1974年生于香港,长在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
从小对世界的好奇让他选择主修哲学与社会科学。
从事摄影报道20年,曾供职于路透社。
摄影题材极具深度和敏感性,
掌握五国语言让他突破了文化障碍。
他曾多次受全球不同媒体、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的委托,
记录全世界人类的生存状况。
Justin Jin以一双艺术家的眼睛,
突破了新闻摄影作品难以拥有的诗意。
他的作品兼具探险家和艺术家眼中的万千色彩,
充满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现与《地理杂志》、《时代周刊》、《星期日泰晤士报》等
世界顶尖杂志合作多项专题摄影报道,
担任索尼的全球大使,马爹利寻找当代名士特邀摄影师。
曾获玛格南基金奖、荷塞大师班奖学金。
他曾长达十年在北极地区走访拍摄。
发表记录涅涅茨自治区北极苔原地区的地景故事
及当地土著游民的生活的纪实报道《极度不适区》。
金峰纪实摄影网站:www.justinjin.com 微博:Justin Jin 金峰 公众号:Justin Jin金峰 或 扫描右方二维码 媒体发表请联系助理微信:Lu_Jigemi |
~延伸阅读~
人类学者记录的涅涅茨人的现代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