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11|发行十年后,终于听到了

大概真的就是那句老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天爷看我这两个月没来更新,想到我可能手上没货,便让这张专辑下了凡间。
所以这张专辑到底是什么原因诞生的呢?这个位于香港铜锣湾,主要业务是给电视广告制作音乐的Schtung Music,为什么会做一张,这样「偏僻」的北方民族音乐专辑?

在线影展|很久很久以前的他们

这是2016年9月份,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博物馆里的展出的一个影像展,名为「河星守望驯鹿」,内容是1921-1932年间,内蒙古与西伯利亚的鄂温克和鄂伦春的历史照片。

又看到这些玻璃底片所呈现出来的图像了,这些像是藏在抽屉最里面的黑白照片,只要看上一眼就感觉它们有许多老故事想要诉说。

{小玩意4#}2016年驯鹿年历鼠标垫

驯鹿森林今年最后一款网站礼品终于完成了。
今年11月底开始有了做年历鼠标垫的想法,把年历做到鼠标垫上,把两者合二为一,不仅不用经常翻月历翻手机,而且办公的桌面也会少了一件物品而整齐简洁一点。也能时常提醒自己,日子都在手边,要好好把握住时光。因为有了这个年历鼠标垫的缘故,所以2016年网站就不再每月制作月份桌面壁纸了。请大家知悉。

{专题4#} 重新认识 民族文化的何去何从

在这个网站里搜集的那么多摄影作品/视频作品里,对于大家所表达出来的“民族文化保护”的这件事中,总会看到有一些用苦良心, 一些多此一举,一些惋惜忧伤,一些顺其自然等等,这些调性糅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无以名状的状态,然后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结局与答案的事。

收集了今年4月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了首届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中,有一个名为鄂伦春百年影像展的单元。我找到了它的映展目录的大部分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做了这个专题。

当你可以全部看完这些影片之后,或许,对于“民族文化的何去何从”这件事,你心里就会有一个答案。

{纪录片18#} 秘境中的兴安岭

《秘境中的兴安岭》里,黑白片短部分是1963年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鄂伦春族》,它以质朴的影像真实纪录了在山林中游猎的鄂伦春族。半个世纪过去的今天,央视纪录片频道再次走访今天的鄂伦春族,看看现今在兴安岭秘境里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纪录片16#} 最后的山神

62岁的孟金福是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他和妻子丁桂琴常年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深林中,过着几近原始的生活。靠天吃饭的他对天地万物、自然生灵保有最虔诚的敬畏。他会在树上刻出山神的模样,然后将打到的猎物分出一点献给山神,祈求一家平安无忧。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曾帮助鄂伦春族同胞走出森林,到定居点居住。然而自幼生活在山林中的孟金福最终带着妻子回到这里,靠打猎为生……

{纪录片15#} 乌鲁布铁

以前和朋友聊天时,都会说到自己的上一辈人从哪里来,曾经从事着什么行业,定居过哪些地方,可是再往上追溯就是族谱早已被摧毁或遗失。道听途说并模凌两可地揣测着自家的往事。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像鄂伦春鄂温克这些族群鲜少的民族挺好的,虽少而清晰,非庞大却鲜明。看似粗旷豪迈,其实赤诚简单顺其自然。

这是我看完《乌鲁布铁》后,脑海里闪过的一瞬间想法。虽然好像没什么用,但是知道了遥远的过往,无论今后过着如何翻覆的生活,总会让人多了一点的充实与沉静。

{音乐6#}新世纪的鲜卑古调

当我搜到这张鲜卑山天籁时,真的很是惊喜,好多年没有关注过NewAge领域了,偶尔当有人说起新纪元音乐时我第一时间还是只能想起那张Dan Gibson的Woods Whispering。而这张我最喜欢的是里面的鄂伦春语(我不确定是不是都是鄂伦春语,或许也叫鲜卑语?)演唱,一开始还担心如果配唱是中文词就会少了一份神秘感。而节奏韵律编排得很舒适,但其实乐理的东西我一点都不懂,全部交给耳朵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