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Lens的第14期杂志《总想逃跑,却还在这里》,被另一位雅库特女摄影Ayar Kuo的冬季乡愁给迷住了。于是想起多年前关注的Evgenia Arbugaeva。想起第一次在徕卡中文杂志里看见Evgenia Arbugaeva拍的驯鹿民族,有一种我们日常手机拍照的随性捕捉,孩子与大人都笑得自然轻松,有些动人的瞬间和细节也是那些精准与完美的摄影大片里所不具备的……
{纪录片21-1#} TAIGA 北蒙古生活 I
TAIGA共有五段视频,每段大约有一个半小时的长度,第一段影片记录的是蒙古北部达尔哈特(Darkhad)人的生活日常(达尔哈特是与蒙古驯鹿民族查坦人杂居的另一个蒙古民族,资料源自wikipeida),比如萨满在午夜的降神舞,一场婚礼的祝唱仪式,把牦牛奶制成奶茶的完整工序……
原本一开始心里会催促这些悠长的记录可以快快结束,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对于「从前慢」的方式总是要用更长时间的适应,结果一部片子看下来,感觉身边也只剩下了不足以扰人的一点点车水马龙。
{书影10#}驯鹿角上的彩带
我们一直看到这些古老民族的记录,大部分都是外族人在记录着,有些观念我们揣度不了,有些想法我们也拿捏不准,所以当有被记录的对象走出来,告诉我们他们最真实的生活,这应该就是“记录和传承”这件事最好的面貌了。
{电影3#}Содура-蒙古国(2015)
找到一部没有字幕文件的蒙古语电影。据说是一部首次把蒙古查坦驯鹿民族搬上电影屏幕的故事片。一向只能从别人眼光中看到的查坦部落,古老神秘,接了地气却无人间烟火。从电影里看,喜怒哀乐好像也并无差异。最终还是因为语言问题,这个蒙古的古老部落让人觉得又远又近。
{网友作品9#}我在大兴安岭,寻鹿与遇鹿。
有时候人为了亲眼目睹什么而整装出发,又或者在跋山涉水之时遇见从未预见过的惊喜,这两者也许是一趟旅行中最为难忘的事情。微信网友土鸟的旅途刚好都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去往大兴安岭里,寻鹿与遇鹿。让一趟以为会留下一丁点遗憾的旅途,向不留遗憾又进了一步。
{小玩意4#}2016年驯鹿年历鼠标垫
驯鹿森林今年最后一款网站礼品终于完成了。
今年11月底开始有了做年历鼠标垫的想法,把年历做到鼠标垫上,把两者合二为一,不仅不用经常翻月历翻手机,而且办公的桌面也会少了一件物品而整齐简洁一点。也能时常提醒自己,日子都在手边,要好好把握住时光。因为有了这个年历鼠标垫的缘故,所以2016年网站就不再每月制作月份桌面壁纸了。请大家知悉。
{专题4#} 重新认识 民族文化的何去何从
在这个网站里搜集的那么多摄影作品/视频作品里,对于大家所表达出来的“民族文化保护”的这件事中,总会看到有一些用苦良心, 一些多此一举,一些惋惜忧伤,一些顺其自然等等,这些调性糅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无以名状的状态,然后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结局与答案的事。
收集了今年4月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了首届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中,有一个名为鄂伦春百年影像展的单元。我找到了它的映展目录的大部分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做了这个专题。
当你可以全部看完这些影片之后,或许,对于“民族文化的何去何从”这件事,你心里就会有一个答案。
{纪录片18#} 秘境中的兴安岭
《秘境中的兴安岭》里,黑白片短部分是1963年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鄂伦春族》,它以质朴的影像真实纪录了在山林中游猎的鄂伦春族。半个世纪过去的今天,央视纪录片频道再次走访今天的鄂伦春族,看看现今在兴安岭秘境里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