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了解鄂温克使鹿部落,怎么可以没读过《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初我从内蒙古回来后才发现这本书,在亚马逊买了kindle版读起来。我记得那是10月,南方广州依旧闷热的午后,书本的字里行间像是一条隧道,隧道那头吹来北方干燥清凉的风,让人一下子穿梭回那片辽阔明亮的大地。
如果想要了解鄂温克使鹿部落,怎么可以没读过《额尔古纳河右岸》?
当初我从内蒙古回来后才发现这本书,在亚马逊买了kindle版读起来。我记得那是10月,南方广州依旧闷热的午后,书本的字里行间像是一条隧道,隧道那头吹来北方干燥清凉的风,让人一下子穿梭回那片辽阔明亮的大地。
Joik最初是萨米人的一种极为私密的音乐,据说每个萨米人都有自己的Joik,一出生时,父母就会为孩子编谱一曲,一首Joik不会变成人人传唱的歌曲,它只专属于某一个人的音乐。
……我调用我所了解的,关于蒙古查坦驯鹿部落的知识,回答她所有的疑问,这一问一答间,她看见了别人不一样的童年,我也看见她慢慢长大的一个瞬间。
《敖鲁古雅养鹿人》是旅游卫视的一档名为『行者』的电视节目,因为多了对顾桃导演的采访和描述,所以更能全面的了解到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的这个民族的各方面,比如他们的生活现状,他们的心理活动,还有他们对外界的态度。
其实我最感动的不是因此了解更多,而是因为看到顾桃导演延续着他父亲顾德清老先生对这个民族的记录工作,让我这个远在3000多公里之外的所谓一线城市的南方人,看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对生命与自然宽宏谦虚,对现状与未来都勇敢善良的好几代鄂温克人民。
银匠在屋子里说着足以让他可以放弃游牧生活的手艺,面粉与茶砖,也在冬季来临前运往了村子里的杂货店内。游牧的群族会如常地烹羊煮肉,迎接或欢送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学校依旧是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读书,然后也会坐船离开森林,沉默无声地穿过看不尽的山川湖泊和草原,来到乌兰巴托……
有人在森林里生活,牛羊成群,赶往下一个驻扎的营地,有人放弃过去,坐着时空船只,赶来城市。在同一片土地上截然不同的两个个世界,互相调整适应地生活着。
又有另外一个部落准备迁徙。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一天24小时,总会觉得不够用,但是记录在胶卷里的时间,却是每过一秒,都觉得如三秋般漫长,于是觉得,查坦人好富有,时间在他们身上流动得特别缓慢和充实。
出发前吃饱喝足,打包帐篷,刚刚好数量的驯鹿背伏着人和行李,在秋天的树林里,走向另一个可以安稳过冬的家园。
见到迁徙中的查坦部落了,看到族人的表情,感觉是和拍摄者不期而遇的。
跟他们前往新的营地,搭建帐篷,制作吃食,一个部落十来个人,在诺大的泰加林里,即孤单又热闹。
听不插电的音乐,摔跤玩乐,赛驯鹿,比较好奇的是他们都在聊些什么?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报纸。
一路迁徙,依旧能有说有笑。
原来在天与地之间,还是有我们捕捉不了的话题。
一个老人口述狩猎往事,一个鞋匠重现父辈的手艺传承。蒙古草原上,部落青年友好欢快地进行着摔跤比赛,用肢解宰杀羊羔作为仪式,来表达着一个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分量,羊肉放在一个加热的石头和巨大的容器中煮熟,人们用双手传递与品尝食物,而摔跤比赛中最后的获胜者,将会赢得美味的羊胸骨肉。
不用金牌奖杯,不用举世瞩目,生活照常继续,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