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的Wild China讲述长城另一边的塞外风情,从最北边到最西边,从长白山到天山,从使鹿鄂温克到驯鹰哈萨克,从冰天雪地到漫天黄沙,有时候觉得好像长在这片土地上就能看尽世间全景一样。也突发奇想塞外的人们普遍过着的游牧生活,或许就是我们城里人名为“旅行”的最原始基因吧。

第四集的Wild China讲述长城另一边的塞外风情,从最北边到最西边,从长白山到天山,从使鹿鄂温克到驯鹰哈萨克,从冰天雪地到漫天黄沙,有时候觉得好像长在这片土地上就能看尽世间全景一样。也突发奇想塞外的人们普遍过着的游牧生活,或许就是我们城里人名为“旅行”的最原始基因吧。
从2005年开始,顾桃用超过500小时的素材剪出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雨果的假期》、《犴达罕》、《乌鲁布铁》、《神·翳》五部自成一体的人类学纪录片,作品无不蕴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壮和哀婉。顾桃推出的第一套纪录片合辑《顾桃记录十年》。
《走读大中华》节目中摄制组探访猎人维佳之余,也拜访了老酋长玛利亚·索、驯鹿景点的古革军。并上山见到了依旧饲养驯鹿为生的达瓦夫妇。曾近在《鹿殇》里看过达瓦夫妇因为驯鹿被偷盗而烦恼的样子,同时也在为后辈是否应该延续这样的生活而踟蹰不定。
一开始只是一心想着收集和分享跟驯鹿部落有关的资讯,但是看得越来越多之后才发现其实不能把他们脱离环境单独抽出来叙说,全世界所有的驯鹿部落之所以能够让我们觉得如此的传奇与神秘,除了他们的所处的环境所造就的之外,就是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与渺小。
《最后的捕猎者》出版于2001年,距今已是14年,而书里内容记录的时间是60年代,比《猎民生活日记》的时间还要早上20年,里面以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式记录,引述了不少的史书记载,并配以大量珍贵的图片来全面展现鄂伦春狩猎民族的衣食住行、宗教风俗以及人文艺术。
在孔夫子旧书网买到这本老书时,一看到日记的记录年份,便读了起来。那时候的人写作用词在现在看来文绉但朴素,稍微凌乱的日记语言却是记录了最真实的所见所闻。但最好看的是图片,少了如今摄影技术的高度精准,却多了一份对人文历史的爱惜与珍藏。
此书日记书写顾桃延续了他父亲顾德清老先生那本《猎民生活日记》的风格,虽说读起来有点散乱,但如果能结合着顾桃的记录片一起看,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对这个部落多维度认知体验。而最后一章《使鹿人自述》非常不错。让还在山上猎点里生活的人来说自己的故事和想法,使读者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心情剖白。
《鹿殇》讲述了一个很无奈的故事。
特别是镜头最后一幕,手起棍落猛击受伤驯鹿的头部,看第二次的时候都不忍再看。驯鹿一点点的“受伤”就要遭到贬值与淘汰,过于残酷,却又符合生存法则。其实从未觉得“物竞天择”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当看到里面的人类所为却让这个过程显得更加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