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中的兴安岭》里,黑白片短部分是1963年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鄂伦春族》,它以质朴的影像真实纪录了在山林中游猎的鄂伦春族。半个世纪过去的今天,央视纪录片频道再次走访今天的鄂伦春族,看看现今在兴安岭秘境里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纪录片17#} 大地的移动学校
之前分享过北欧萨米族逐鹿少女的纪录片,里面记录北欧的驯鹿部落孩子的学习都是跟着几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去设计,驯鹿迁徙的时候一家人跟着迁徙。学校开课的时间都选在非迁徙的短暂日子里。
我们国家的鄂温克民族则是下山定居,改变古老的生活方式。而他们的远房亲戚,俄罗斯的埃文基部落是如何的呢?他们有跟随一起移动的学校。看着很麻烦,却又让人觉得很幸运。
{纪录片16#} 最后的山神
62岁的孟金福是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他和妻子丁桂琴常年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深林中,过着几近原始的生活。靠天吃饭的他对天地万物、自然生灵保有最虔诚的敬畏。他会在树上刻出山神的模样,然后将打到的猎物分出一点献给山神,祈求一家平安无忧。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曾帮助鄂伦春族同胞走出森林,到定居点居住。然而自幼生活在山林中的孟金福最终带着妻子回到这里,靠打猎为生……
{纪录片15#} 乌鲁布铁
以前和朋友聊天时,都会说到自己的上一辈人从哪里来,曾经从事着什么行业,定居过哪些地方,可是再往上追溯就是族谱早已被摧毁或遗失。道听途说并模凌两可地揣测着自家的往事。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像鄂伦春鄂温克这些族群鲜少的民族挺好的,虽少而清晰,非庞大却鲜明。看似粗旷豪迈,其实赤诚简单顺其自然。
这是我看完《乌鲁布铁》后,脑海里闪过的一瞬间想法。虽然好像没什么用,但是知道了遥远的过往,无论今后过着如何翻覆的生活,总会让人多了一点的充实与沉静。
{纪录片14#}文艺总统的民族影像志
作为一个对政治不太关注的人,觉得总统,就只是总统而已。直到最近遇见以下两部画面非常好看的纪录片,才知道他们的导演,是个热爱写作,在爱沙尼亚戏剧界和电影界都有着权威地位的爱沙尼亚前总统Lennart Meri
{纪录片13#}手艺第3季之雪岭皮衣
一直都对这些民间手艺充满了佩服与赞叹的情感,曾经看过属于岭南地区的广绣技艺,那种结合了丝线颜色和光影交替的刺绣作品,总觉得是一件不属于这世上的寻常之物,但若看到整个织锈得过程,那些细细密密,那些一丝不苟,你所能表达的,也就只有赞叹的份儿了。
于是看到鄂伦春拥有狍皮衣制作技艺的葛长云老人的整个皮衣制作过程,也有同样的感受,或许那些细密之处在这不到40分钟的纪录片里没有说得太详细,但光是对兽皮各个阶段的处理,狍肝温水和乌芦草,熟皮子的反复单调与柔韧力道,都在与一种与古老的韵味和智慧相链接。
{纪录片12#}BBC纪录片Wild China
第四集的Wild China讲述长城另一边的塞外风情,从最北边到最西边,从长白山到天山,从使鹿鄂温克到驯鹰哈萨克,从冰天雪地到漫天黄沙,有时候觉得好像长在这片土地上就能看尽世间全景一样。也突发奇想塞外的人们普遍过着的游牧生活,或许就是我们城里人名为“旅行”的最原始基因吧。
{纪录片特别篇1#}顾桃记录十年DVD套装
从2005年开始,顾桃用超过500小时的素材剪出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雨果的假期》、《犴达罕》、《乌鲁布铁》、《神·翳》五部自成一体的人类学纪录片,作品无不蕴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壮和哀婉。顾桃推出的第一套纪录片合辑《顾桃记录十年》。